摘要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正经历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重大转型。课堂提问作为师生互动的关键环节,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核心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分析当前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目标设定、问题设计、提问时机到反馈评价的全流程优化方案,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有效指导,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问策略
1 引言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与品质,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等多个维度。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方式,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提问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况,如提问目标不明确、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提问时机不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疑乃思之始,问乃学之端",合理有效的提问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传统的以记忆和重复为主要特征的提问方式已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课堂提问的转型与优化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系统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实践指导,推动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落地生根。
2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首先,提问目标不明确是普遍现象。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随意提出问题,问题与教学目标脱节,无法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讲解数学应用题时,教师提出一些与解题思路无关的琐碎问题,导致学生偏离学习重点,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其次,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许多教师的问题设计过于简单或复杂,缺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性。一些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只是对教材内容的重复,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而另一些问题则难度过大,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无从下手,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表明,优质提问应搭建思维阶梯,按照"记住三角形面积公式"(记忆层)→"如何推导这个公式"(理解层)→"如何测量不规则农田面积"(应用层)的递进式设计,推动思维向高阶发展。
第三,提问单向性问题突出。教学模式传统,教师为教学主体,以说教为主。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没有互动,课堂枯燥,学生被动回答,没有思考时间和质疑空间。这种单向提问无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很少主动提问,答案开发的问题太少,教师不敢放手,驾驭课堂能力不足。
最后,提问频率和时机把握不当。有些教师上课的时候提问的数量多、琐碎、无质量,只管把问题放出去,不会如何收回。研究显示,教师平均等待时间不足1秒,将等待延长至3-5秒可使学生回答完整度提升40%。此外,教师未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态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影响提问效果。
3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
3.1 提问目标明确化,紧扣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紧密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确保每个问题都有明确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将抽象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具体的提问行为。例如,在教授"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如何通过对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进行相同的运算,保持分数的大小不变?"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实现教学目标。
同时,提问目标应体现层次性和递进性,适应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基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优质提问能为学生搭建思维阶梯。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可以设计递进性问题链:先从直角三角板各内角度数入手,然后计算内角和,再推广到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最后通过剪拼法验证结论。这种设计帮助学生从具体操作过渡到抽象思考,逐步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3.2 问题设计层次化,培养多元思维
问题设计是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核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层次化的问题设计包括三个维度:基础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和创新性问题。
基础性问题主要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例如,在"图形的认识"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识别基本图形,掌握其基本特征。应用性问题则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和理解,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将三角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创新性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例如,"用三角形和正方形,能拼出哪些新奇的图形?这些图形又有什么特别之处?"这类开放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教师还应设计情境性问题,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例如,在教授"周长与面积"时,创设情境:"学校要给两块形状不同的草坪装栅栏、铺草皮。栅栏围在草坪边上,草皮铺满整个草坪,该怎么告诉采购员需要多长的栅栏和多大的草皮?"通过真实任务驱动学生思考。这种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升核心素养。
3.3 提问时机精准化,促进思维深度参与
准确把握提问时机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应在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时提问,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提高提问的效果。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以下关键时刻提出問題:
首先,在学生思维困惑处提问。当学生对某一数学概念理解模糊时,及时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澄清概念。例如,当学生对"分数除法"的理解停留在"取部分"而非"等分"时,教师可以追问:"如果一盒巧克力有12块,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分之几?这和我们之前学的取一部分有什么不同?"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提问。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学习"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红红在一个笼子中养了一些小鸡和小兔。她数出了5个头、14条腿。那么,小兔和小鸡到底各有多少只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沉浸于思考中,通过画图法、假设法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再次,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实现知识的升华。例如,在解决完问题后,教师可以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获取了哪些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积极回忆课堂学习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3.4 提问方式多样化,激发全员参与
多样化的提问方式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技巧和方法,提高提问的质量和效果。
追问策略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方法。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例如,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能不能用另一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追问,促使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悬念式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教授"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个圆形的物体,然后提问:"知道了圆的半径,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呢?"通过设置这样的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开放式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与答案唯一的传统问题不同,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给学生留出了自由思考的广阔空间。例如,学完"图形的认识"后,教师可以问问学生:"用三角形和正方形,能拼出哪些新奇的图形?这些图形又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个问题没有框定拼法和结果,学生能自由发挥想象,动手拼一拼、和同学讨论讨论。
4 结论与展望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问目标明确化、问题设计层次化、提问时机精准化和提问方式多样化等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实践指导。
总之,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科学合理的提问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思维发展,促进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蔡瑜.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J]. 中小学教育,2025(2): 556期。
2. 吴国俊.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实践探索[N]. 揭阳日报,2025-09-27。
3. 郑承勉. 借助"引问"策略,凸显"思辨"经历——生发学生课堂引问策略探索[J]. 基础教育,2025(5)。
4. 车立恒. 科学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中小学教育,2025(7): 7期。
5. 温小婷.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优化研究[J]. 中小学教育,2025(4): 562期。
济南市历城区殷陈小学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