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不是盲目崇拜,教育更不是暴力美学。”
9月3日,我国将举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媒体已经预告,将有多款新式武器装备首次亮相,很多家长都准备和孩子一起守在电视机前观看。
但如果你细问孩子们的关注点,答案可能并不是“为祖国自豪”,而是:
“哇,好像吃鸡游戏里的枪啊!”
“那个导弹比游戏里的还酷!”
“我要是可以开这个坦克,那不是无敌了。”
说白了,孩子盯着看的,可能不是“大国重器”,而是“游戏里的装备变成了现实”。
这种倾向,并不新鲜。
就在前几个月,“笔枪”在校园里流行,一些孩子用三支圆珠笔自制“发射器”,能把笔芯射出几米远。结果有学生因为“玩射击”被同学打中眼睛,造成角膜严重破裂。
同样,去年年底被点名的“萝卜刀”,因其刀刃弹出迅猛、造型仿真,在不少小学、初中流行。多地教育部门紧急下发通知,禁止孩子携带入校。
这些案例提醒我们:军事崇拜如果缺乏引导,可能会演变为暴力模仿。
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在盛大的阅兵仪式中接受爱国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另一方面又害怕孩子走向极端,沉迷枪炮与暴力。
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观看大阅兵和军事节目呢?
错误的观看方式 会带来哪些隐患?
心理学家指出,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对“力量的象征”天然敏感。他们在探索自我身份时,往往通过模仿强者、英雄来建立价值感。
换句话说,孩子喜欢看军事节目,说明他们渴望力量、渴望认同,这并不是坏事。
但如果家长不引导,孩子可能把“强大”理解为“能打、能伤人”,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如果父母一味强调“你看,多威风!我们国家多厉害”而忽略了孩子真实的理解力,就很容易产生以下几类隐患:
把“武器”当“玩具”
心理学研究早就表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一个“模仿高峰期”,尤其在小学和初中阶段。
如果孩子只看到“武器有多酷”,而没人告诉他“武器背后的危险和伤害”,他们就可能把类似武器的东西,当作日常打闹的玩具。
这种认知偏差,是未来安全风险的根源,前面提到的各类安全事件已经证明了这点。
把“暴力”当“强大”
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处于“自我意识快速成长”的阶段,常常想要证明“我能行”。
如果父母只强调“强大”“威风”,孩子就可能认为:强大就等于能打败别人,用武力解决一切就代表“我很行”。
而心理学层面看,这会削弱孩子对“规则感”“合作感”的理解,甚至让他在学校里更容易与人爆发冲突。
把“爱国”当“口号”
阅兵是展示国力的方式,但如果孩子只停留在“武器先进”“坦克威风”,却没理解国家强大的背后,是无数人跨越一个世纪的牺牲与奉献,就会陷入一种“浮夸式爱国”。
心理学层面,这是一种“表层认同”——喊口号很热烈,但遇到挫折和压力,很容易动摇。
就像为什么那么多孩子看完某某电影后热血沸腾,但一听到开学要军训,脸色瞬间就变得黯淡无光了。
真正稳固的“深层认同”,需要孩子理解:
强军强的不仅是武器,更是责任、纪律、意志和智慧。
一个国家强大,也不仅仅是强军,而是强教育、强科技、强文化。
教育,让孩子们有机会走得更远;科技,让我们在世界舞台上不被卡脖子;文化,让民族有根、有魂,走到哪里都能挺直腰板。
正确的引导方式 不是光看个热闹
家长最常犯的错误,是把阅兵和军事节目当作一次“简单的说教机会”。结果孩子听完,不是左耳进右耳出,就是直接顶嘴:“我又不是军人,为什么要我学?”
孩子在理解宏大叙事时,极其需要具象化和连接感。
父母要做的,不是强调大道理,而是把“国家力量”转化为“孩子能理解、能感受、能行动的力量”。
方法一:从“酷炫”转向“责任”
孩子第一眼看到的是酷炫的武器装备,这是正常的兴趣点,父母不要立刻泼冷水说“你游戏玩多了吧,就知道关注这些”。
正确的做法是先接纳兴趣:“是啊,这些装备真的很先进,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
然后顺势引导:“你知道这些装备背后,要有多少科研人员、工人、军人日日夜夜打磨钻研吗?真正的厉害,不是武器本身,而是背后成千上万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这样,孩子的关注点就从“酷炫”自然过渡到了“责任”。
方法二:从“别人”转向“自己”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镜像学习”——孩子最容易代入的是和自己相似的人。
与其讲“解放军叔叔很厉害”,不如讲:
“你知道吗?有些军人叔叔,其实就是从你这样的普通中学生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他们小时候也会偷懒、怕累,但他们比你更懂得坚持,所以才能走到今天。”
孩子会产生共鸣:原来军人不是天生强大,而是通过努力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我相信我也可以。
方法三:把“抽象爱国”变成“日常行动”
很多孩子会觉得爱国很“远”:阅兵很热血,但和自己的学习、生活没关系。
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孩子找到连接点,比如:
“你现在好好学习,就是和军人战士们一样,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你把作业做好,就是在训练自己的专注力和责任感。”
“你和同学合作完成任务,就是在培养和军人一样的团结精神。”
孩子会慢慢明白:爱国不是口号,而是落实在生活的每一天。
方法四:营造“真实场景感”
前面说到,孩子们期待阅兵,往往是因为他们把它和游戏里的“装备”联想在一起。
孩子的理解力,更多来自具象化的体验,而不是抽象的说教。
所以父母要做的,不是只让孩子接触电视屏幕和手机游戏里“隔阂”的军事内容,而是给孩子创造一些真实的感受:
可以带孩子去博物馆,让他亲眼看到战斗机残骸、烈士遗物,让历史从书本走进现实。
可以带孩子参加国防教育基地的体验活动,让他知道军人每天除了“帅气”,还有流汗苦练,甚至流血受伤。
还可以通过线下观看纪录片,把“战争的破坏”与“和平的来之不易”直观传达给孩子。
当孩子把“屏幕里的武器装备”与“真实的牺牲和责任”联系起来时,就不会只停留在“打打杀杀”,而是能真正理解到:力量的意义,在于守护和平。
当孩子能把“国家的强大”理解为所有人共同的奋斗:有士兵守护边疆,也有科学家埋头实验室;有运动员冲刺赛场,也有老师默默耕耘讲台。
那他才能真正体会到:爱国不是崇拜力量的表象,而是找到自己能付出的那一份努力。
武器装备带来的是震撼,但真正该留在孩子心里的,是责任、坚毅和担当。
当父母能把这份“热血的冲动”变成“清醒的引导”,孩子就能明白:真正的英雄,不是游戏里开枪的人,而是生活中默默守卫和平的每一个人,包括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