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温柔陪伴,“接”从容成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2025-05-21  |   来源: 山东教育网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成长的一个重大转折。《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应当互相衔接配合,共同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一起来看——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并明确指出“大班下学期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建立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向往。


从整个人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来看,3—6岁幼儿阶段是其未来各阶段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也是此阶段幼儿做好入学准备的关键阶段。 基于《指导意见》倡导的核心精神与理念以及本条考查要点,幼儿园应当如何实现幼小科学衔接?


“幼小衔接”是什么?


幼小科学衔接的关键是“以儿童为本”,应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儿童是幼小衔接的主体,衔接工作应从儿童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支持和引导。例如,教师应观察儿童在游戏和生活中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和发展需求,设计符合儿童特点的游戏与生活活动,支持儿童在游戏与生活中自然地体验和学习。


同时,应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帮助儿童建立对小学的积极期待和向往。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小学生活的故事、分享小学生活中的有趣经历等方式,激发儿童对小学生活的兴趣和期待。坚持以儿童为本,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轨迹和节奏,避免“跨越式期待”或“拔苗助长”,应为幼儿提供促进其原有经验水平和能力的多元化发展支持,助力其自然持续地、全面系统地积累成长的力量。


放下“抢跑”焦虑 科学双向衔接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让不少家长陷入了焦虑,盲目地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学前班、拼音班、数学启蒙课程,想要通过提前学习小学内容来占据优势。同时某些家长对幼小衔接依然存在误解,易产生过度焦虑,希望幼儿园能够提前教授小学知识,而忽视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兴趣培养。


而部分幼儿园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缺乏衔接意识,过于关注小学的教育要求,而忽视了幼小科学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的双向衔接。


这种家长的焦虑情绪和不合理的教育观念,与部分幼儿园的过于超前的衔接理念产生了必然的冲突,导致家园在衔接目标和方法与成长规律相悖,影响了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推进。


做好“跨越”准备 迎接全新起点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提出“大班下学期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大班正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重要过渡阶段,幼小衔接,衔接的是儿童真实生活经验与成长经历,其主阵地不仅在幼儿园,还有家庭。因此,幼儿园与家长不妨帮助孩子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一是身心准备:建立积极期待,迎接小学生活


建立积极的入学体验:发现每个孩子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兴趣点,多从正面引导,增强孩子对小学学习和生活的期待。可结合大班第二学期幼儿心理发展需求,以探究式、问题式、体验式等幼儿可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方式探寻对“小学”的秘密,并可邀请小学生走进幼儿园,讲述小学生活的趣事,组织幼儿与小学生互动交流,建立对小学的积极期待和向往。还可充分利用图画讲述、故事表演、角色体验等游戏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的作息时间、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减少对小学的陌生感,增强对小学生活积极的向往之情。


增强体能锻炼: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户外活动,支持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教会孩子学会正确且熟练地扣扣子、系鞋带等;提供画笔、剪刀、小型积塑等工具和材料,支持孩子进行画、剪、折、撕、粘、拼等各种活动,锻炼手部小肌肉动作。 同时结合季节特点和时间要求,合理充分安排体育活动,开展游戏化的体育活动及运动锻炼,以激发幼儿兴趣为主,有针对性地锻炼幼儿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动作敏捷性,为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体能基础。


二是生活准备:提高自主能力,衔接小学日常


优化调整作息时间:大班幼儿在一日生活环节如生活、表征、整理衣服、盥洗等与转换环节中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再此基础上可采取将零散环节化零为整的方式,支持幼儿在大块时间里自主计划并安排相关活动。同时家长应配合幼儿园调整作息安排,提醒孩子早睡早起、按时入园;同时以身作则,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影响孩子。


支持幼儿自主整理:基于大班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满足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游戏结束后或其他生活环节对整理、劳动等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的需求,可投放大小、操作方式适合幼儿使用的收整劳动,收纳摆放、满足自我清洁自身用品的支持性工具,以支持幼儿自主按需收整,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自我服务及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家庭也应提供存放孩子个人物品的设施设备,指导孩子逐步学会分类整理和收纳衣物、图书、玩具、学习用品等。同时鼓励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摆放碗筷、餐后整理餐桌、洗碗、扫地、扔垃圾等,并指导他们学习正确的方法。家长以身作则,分工做好家务劳动。


三是学习准备:游戏生活体验,衔接小学学习


幼儿园阶段实施幼小衔接是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与游戏中落实的。教师通过创设充满探索性和趣味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动态的、丰富的、可操作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持续地、深入地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大班阶段教师以满足幼儿学习兴趣和需要、培养幼儿学习习惯为核心,可采取将阅读、书写、数学思维等教育内容与目标与幼儿日常生活、游戏紧密结合有机渗透。


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鼓励孩子自主阅读,保护他们对符号、文字的兴趣和敏感性。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内容,加深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理解,鼓励孩子根据情节、图书画面对故事结果进行预测或续编、创编故事,促进孩子语言、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


做好必要的书写准备:学前书写准备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将教学融入日常生活。田字格本作为签到的一种工具,让孩子每天记录日期姓名,培养控笔能力,每一天画完的游戏故事,然后讲给老师听,可以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当孩子有自发书写行为时,可示范正确的书写姿势,但不宜进行机械训练,应重在保护孩子写画的兴趣。


四是社会准备:培养优良品质,强化任务意识


社会准备指幼儿需要为适应小学特点的团体生活做好相应的准备,主要包括交往合作、诚实守规、任务意识、热爱集体等,如: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并尝试自己解决矛盾和冲突;学习理解时间的长短、合理规划课间生活;通过游戏活动,树立规则意识。


养成规则意识和诚实守信品质。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制定一些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如告诉孩子在别人讲话时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外出按次序排队、不插队等等。同时,也需要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他们做出好行为时,要及时予以肯定;如发现孩子说谎,要耐心了解原因、正面引导。


培养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能力。可基于幼儿年龄特点,结合实际生活,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自律任务。例如,早晨起床后让孩子试着自己叠被子、游戏后请他们自己整理玩具物品等。逐步引导幼儿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如按时起床、睡觉、进餐等。在一日生活中,建立明确的生活常规,如整理衣物、书包、玩具等,培养幼儿的秩序感和责任感。


幼小衔接“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心态、习惯、品质和能力。家长与幼儿园,都不仅要关注幼小衔接这一个阶段,更要关注孩子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只有培养儿童的学习力、坚韧毅力等核心素养,才能让其在小学乃至未来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ueditor/8b14c67f2d4359b7e1e5355f714e25f_1747814265149.jpg

【 责 编:张楠    审 核:邢文韬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