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已久,为了养育孩子,家长也往往愿意为孩子寻找适合成长的环境。那倘若资金雄厚,能不能像《楚门的世界》那样给孩子营造自己想要的环境?近来热映的影片《抓娃娃》就讲述了,富豪马成钢为了让孩子成为继承人,不惜动用大量人力,在曾经的破房子,给孩子营造了一个贫穷的世界。可结果却是,马继业觉察到自己被操控,最终并没有入父母所愿进入清北,而是到了体育学院。(本文包含大量剧透,请谨慎下滑。)
01大号练废,小号接力
马大俊是马成钢的大儿子,在学业上一无所成,马成钢因此觉得放任孩子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无法促使起健康成长,他回想起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决定穷养自己的二儿子,并把二儿子改名为“继业”,想让二儿子继承自己的家业。
在老屋中,马成钢对于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管控是很严格的。可继业看到了别的小孩在玩电子游戏。随后外出买菜时,继业买了平板,并在家中偷偷玩游戏。
这可让马成钢以及一众幕后人员慌了神。
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好期待不符,家长想要驱动孩子努力,可是家长的努力没能形成孩子自己的内驱。孩子不想按家长的做法来,只想尽一切可能去玩。我不免想到侏罗纪系列电影中的台词——生命总会自己找到出路。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饶是一群人层层布控,只要孩子想玩,总是有方法的。想必大家也有类似的经验,孩子在学习上不怎么操心,只要涉及玩,什么鬼点子都能给用上。
这正是孩子天然的内驱力。而马成钢等人却是以愧疚教育的方式,让继业认识到自己做错了。继业为了承担责任,选择捡瓶子来弥补损失。
何为愧疚教育呢?直白来讲,就是让孩子总觉得在欠着自己。比如我身边就有个孩子曾和我提到过,她和母亲去外边吃饭,她点了一份凉皮,而母亲只买了个饼在一边吃。彼时,她实在不知道自己如何能吃得下。实际上,她家家庭情况可以,并不用如此节俭。这样的做法也许可以换来孩子得孝心。但,从根本上,孩子并不是从正向的行为里自发的产生“尊敬”“感动”,今后当孩子回忆起这个场景时,心里也一定会有不适感,进而还可能产生反感和抗拒。愧疚教育是把孩子本身的内驱力强行压制,换以情感绑架对孩子进行要挟。并且,继业所处的环境还是由众人精心设计好的。
穿帮多了,自然会露馅。在整个教育团队中,扮演继业奶奶的李老师是很重要的一员。一方面,她假装卧床不起,并且用《弟子规》中的话语,以及自己的行动让继业有孝心;另一方面,她处处把控着继业的教育方向,关心继业教育的点滴。一晃,继业临近高考,却在放学途中看到了在打篮球的奶奶,他本来就因为觉得自己的人生被操控而困惑,看到这一幕他更是不敢相信。最终,马成钢为了不影响孩子高考,只能让奶奶被死亡。
整部电影的荒诞与讽刺也在这里达到了顶峰。葬礼的主持人是借用隔壁婚礼上的司仪,众人滴眼药水装作流泪,李老师准备躺好最后一班岗。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继业真的因为奶奶离世而伤心。可继业真挚的情感还是被利用了,葬礼主持人说起奶奶的遗言,意思奶奶的灵魂先到清北经管系的上空等着他。
影院内一片笑声,而我却感到很窒息。我开始代入继业,想到他知道真相的那一天会是怎样。人,无法容忍自己被欺骗。哪怕,那听起来像是善意的谎言,并不是所有的伤害都能这么轻飘飘地消解。
我们所处的世界不是真空、无菌的。倘若父母总是“为了孩子好”,奢求为孩子排除一切外界干扰。这本身就不合理,穿帮是早晚的事。其中父母对孩子的欺骗与隐瞒,势必会让孩子站在父母的对立面,并且再也不愿相信父母。
埋下欺骗的种子,浇灌不出信任的花。高考到来,看起来继业立志考上清北,而实际上他第一场考试没有答题,只在试卷上画了一只鸽子,提前三十分钟交卷,准备探索真相。
他精心设计了自己被绑架的事情,调虎离山,等父亲一众人找他,他却回到家中,发现了多年来操控着他人生的后台。报警灯响起,屋子亮了,继业心中却黑暗了。只见,屋中有对他方方面面的分析,涉及身体状况、微表情、日记,乃至笔画书写等多方面。他开始眩晕,过往的一切瞬间崩塌。直到父亲一众人出现,摊牌之后依然鼓励他来年继续考清北。只是第二年,他去了体育学院。结尾,马成钢并没有表现出对继业的任何歉意,而是决定再给继业要一个弟弟或者妹妹,继续着他未竟的教育大业。
好像,孩子不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而是娃娃机中的娃娃那样,一个不满意,再换一个抓就是了。
02成为风,而不是做风筝
影片的片尾曲《我想当风》,可谓很直白地点明了孩子想要的教育方式。
歌词越美好,越会显得现实中好的教育方式是多么稀少。
无疑,马成钢在事业上很成功,可他的教育方式却很值得反思。
继业在与父亲的对峙中说:“你们是哪位老师,墙上没介绍你俩。”
这句话的力度在于,父母的身份开始消解,转而承担着教育的重任,而实际上他们并不懂教育。
马成钢却说:“我给你铺的路,走上去就是顶峰。”
问题是,风筝虽然可以飞很高,但总是有一根线在牵着,这总是显得不是那么自由。
孩子不愿做风筝,而想自己成为风。
当然,换一个角度而言,并不是说父母就真的对孩子撒手不管。父母可以成为孩子的“线”,但那应该是“退路”,而不应该是“桎梏”。
“你以为是我操控了你的人生吗?实际上是你操控了我们的人生。”马成钢向继业诉说着自己的委屈。
哪怕到了这里,马成钢还是在用着愧疚教育。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能更为相互的退路该有多好,何必处处要拘束对方呢?
继业终于不管众人走向了外边的真实世界,马成钢眼见此刻无法阻拦孩子。
他喊了一句“晚上还回不回家吃饭了”,好像过往的一切都可以在这句话中消解似的。
观影后,我问十岁出头的小弟有什么感想。他想了想,说:“内容精彩,非常有趣,还有很多知识,搞笑又让你印象深刻。”
听完,我心中一凉。不是说这个回答不好,而是这个回答在某种意义上的好让我有电影与现实交错的感觉。这是被规训的结果。我隐隐有些期待别的回答。于是我问道:“你喜欢那种教育方式吗?”小弟坦言:“我不大喜欢,孩子知道后会特别难受,为什么这么多年不直接说出真相。”我开始发现小弟说出了心里话,我并不愿止步于此,紧接着问:“你接受的是不是这种教育?”小弟可能没有听很懂,接着说:“总有些事情在瞒着孩子,会让孩子思想外扯。”之后对于“你想要怎样的教育方式”这个问题小弟还是无法回答。过了一小会,小弟补充:“一些会觉得天理难容,一些会觉得因为父母想培育自己。”我问:“你有没有想过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加自己身上了?并且你看那两者哪种会多一些?”小弟回答后者。
对话到此为止,思考没有停止。
看这部电影需要连带着观影的环境一同品味,周围人的反应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们的教育观念。
无疑,该片作为喜剧自然是要抖包袱,埋笑点。观影人群中此起彼伏的笑声也显示出影片在商业上的成功。
我甚至听到有小孩笑太大声,以至于整个场内都能听到。
可惜我不知道观众在笑声之外是否会有一些反思,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否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或者是在隐形中默认了这点,以一句“这都是父母的良苦用心”草草了事。
电影中继业和父亲有这样的对话——
爸,我脚好像好了,我自己走。
爸爸推你走,能走得更远。
到了结尾,继业再次表明想自己走路的念头。
“以后的路我想自己走。”
继业看着外边玩水的孩子,不管前面的水,一步步踏进去,他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真实的世界并不是无菌且被设计好的,长期生活在被操控的世界中,那些驱动只能是由外在赋予。
等到接触真实的世界,如果不能自己用内驱力去应对困难,结果可想而知。
我分明在影片中看到孩子内驱力的自然呈现,不管是结尾马大俊登顶珠穆朗玛峰,高喊“老马,我不需要你瞧得起我了”。
马继业毅然选择了体育学院,延续自己曾经的梦想。
马大俊或许是容易被忽视的人物,可一旦代入其中,会发现纵然他衣食无忧,不会像父亲小时候那般在生活上受到肉体的磨难,但是他遭受了精神摧残。
他的心中始终窝着一团火,渴望与父亲对抗,却又害怕失去经济来源。
因此当父亲不让他创业,只让他健身的时候,他反应很过度,直接选择了高难度的登顶。
做这些只是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虽然嘴上说着不需要这些。
继业的绑架是自导自演的,影片运用了叙诡让观众认为是马大俊做的,因为这样也很合理。
只是,马大俊对同父异母的弟弟并没有仇恨,他想反抗的对象是父亲。
由此可见,马成钢的教育方式伤害的对象不止继业。可惜,说不定还会有下一个。
特别想再提的是,继业的内驱力还在于,当他知道自己可能处在被操控的世界中,他会用自己的方法找寻真相,而这是众人无论怎样层层布设都无法抵挡的。
你看,自发的内驱力是多么强大。
怎么把自发的内驱力转化成实际的动力呢?通俗一点说,就是怎样让孩子从“就爱玩儿”,变成“愿意学呢”?
作为一名老师,我时常愿意观察学生的状态,并且会在适当的时候略微推动一下。
之所以只是略微推动,是因为我相信孩子本身就有求学的念头,只是被掩盖了。我稍稍点燃引线,就足以引爆他们的小宇宙。
班中有一个学生在刚上五年级就开始每天发读书视频。之后,我就告诉她要不她每天负责划定当天要读书的内容。
“予以重任”后她除了某天停电断过一次外,从未停止。
现在已经到了暑假,她还问我要不要还发读书的内容,我告诉她你们已经要上六年级了,发不发都行,全看你们自己。
而今,她依然天天读书。
实际上她最终语文成绩已经接近优秀,而她之前常常不及格。
我并不是想说成绩高就怎样,而是想说这只是水到渠成,并且相信她以后的成绩与能力都会稳步提升。
而对比影片当中,众人为了培养继业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他们每每出现在继业眼前,都是在拿着书本。
饶为有趣的是,晚上他们陪继业看书,实际书后都是手机。
我并不相信这种虚假的陪伴能让孩子养成真正的读书习惯。
如果父母给孩子提供的只是虚假的氛围,那孩子将会无法信任父母,并且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自驱力和责任心。
真诚才是必杀技。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时常提醒自己放下好为人师的情节,尽量避免在一些人生抉择上影响到他们,想让他们做出自己愿意的选择。
因为只有这样,他们的人生才能不是拧巴的。
被编程好的机器人尚且会出现故障,更何况是富有生命力的孩子?
究竟是在设计娃娃,还是在策划谋杀?
有些伤害一旦形成,是一辈子的事。
风并不需要线的掌控,它想往哪里吹就能去哪里,一旦有了掌控,那就只能是风筝。
我始终相信,孩子能够自己吹起风,转动世界的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