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地球,海洋生物拥有超能力

2025-05-07  |   来源: 海洋世界文化无限公众号

地球之大,无奇不有。浩瀚广袤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无数海洋生物的家园。

在这片无垠水域中,生活着一些拥有“超能力”的海洋生物。它们的存在,不仅证明了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力,也让我们对生命的可能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会喷火的鱼 暗色天竺鲷


ueditor/1111_1746581563550.png


鲈形目天竺鲷科天竺鲷属鱼类,因其独特的防御机制也被称为喷火鱼。它们主要分布在大西洋的热带海域和印度洋,生活在浅海层。白天各自栖息在岩缝石洞里,一到天黑便聚集到一起,成群结队地在海面活动、觅食。只见幽暗的海水中,一群天竺鲷游来游去,突然,其中一条鱼儿变得全身透亮,紧接着喷出了一团蓝色的小“火焰”。

常言道,水火不相容。因此,小小的天竺鲷并不会真的喷火,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吐出的是发着蓝色荧光的液体。这一切要归功于一类纤小的海洋甲壳类动物——介形虫。介形虫的体内含有荧光素的液体,以及另一种含有荧光素酶的液体。只要混合两种液体,发光介形虫就能瞬间发出蓝色的冷光。

当介形虫被暗色天竺鲷吞下肚时,感受到危险的介形虫便会立刻喷出大量荧光液体,把对方的身体照得像个透亮的蓝色小灯笼。在黑暗海面上如此显眼可不是什么好事,会成为更强大捕食者的目标,暗色天竺鲷只得立即把介形虫吐出来,看起来就像是在“喷火”一样。


超级拳手 雀尾螳螂虾


ueditor/2222_1746581582621.png


甲壳动物,属于口足目下的齿指虾蛄科,体型小的仅约3厘米,体长最大可达18厘米。雀尾螳螂虾的外表由红、蓝、绿等多种颜色构成,看起来鲜艳非常。名字中的“雀尾”就是用来形容它们通体艳丽的色彩如孔雀般亮眼。

它们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海域,包括中国的南海及台湾海域,常栖息在礁石的缝隙里或洞穴中,或躲在岩石、珊瑚的后面守株待兔。海底行动缓慢的腹足类、双壳类、甲壳类动物,都是它们理想的猎物。

发达的第二对颚足是它们捕食和御敌的利器,当有猎物靠近时,它们会找准时机,如闪电般用那对弹力十足的“拳头”往猎物身上敲下去,而且不止一次,雀尾螳螂虾会视情况给予更多地追击。攻击瞬间只需要3毫秒,攻击产生的冲击力度最高能达到60千克,可以轻松打碎螃蟹等动物的外壳。

虽然雀尾螳螂虾对待猎物从不手软,但面对同类时,它们却谨慎得多。获得诺贝尔奖的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洛伦兹认为,动物在战斗中之所以表现得很有节制,是为了“保种”——保证物种不灭绝。毕竟,以雀尾螳螂虾的实力,动起手来难免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终身再生的牙 鲨鱼


ueditor/3333_1746581608054.png


鲨鱼的牙齿可以终身再生。

鲨总目动物的通称,是一类古老的海洋生物,也是现今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的关键物种。科研人员通过对鲨鱼化石进行研究发现,鲨鱼在地球上已生存了4.5亿年左右,这意味它们比树木早出现9000万年,比恐龙早出现1.9亿年。

鲨鱼的骨骼并非像大多数鱼类那样由坚硬的骨头构成,而是由透明的软骨组织组成,属于软骨鱼类。但鲨鱼的牙齿却非常坚硬,包含3个基本结构:表面覆盖着一层似釉质,中间由牙本质、齿质和骨齿质组成,最里面则是包含神经和血管的牙髓。如今很多鲨鱼的盾鳞,与牙齿在结构上具有高度相似性。因此,有科学家认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原始鱼类颌部周围的一部分鳞片演变为嘴内的牙齿。

此外,与人类不同,鲨鱼的牙齿只是浅浅地嵌在牙龈上,而没有固定在颌骨里,很容易脱落。鲨鱼的牙齿是分层排列的,每一层都有数百颗牙齿。最外层的牙齿是用来捕食的,而里面的牙齿则作为备用。因此,当最外层的牙齿掉落或损坏时,里面的牙齿就会顺着牙龈向前移动替补。据统计,一条鲨鱼在10年内要换掉2万余颗牙齿。


行走的鱼  躄(bì)鱼


ueditor/4444_1746581624603.png


一种热带和亚热带海鱼类,常潜伏于海湾滩涂、浅海地区岩礁及珊瑚丛中。从正面看,它有点像蹲坐的青蛙,俗称青蛙鱼。又因躄字,在中文里有“瘸腿、跛脚”的意思,因此又名“跛脚鱼”。

虽然是海鱼,但躄鱼却不大会游水,它们没有鱼鳔,无法轻松地控制自己的浮力,向下生长的胸鳍,也让它们很难在游泳时保持平衡。因此,躄鱼使用胸鳍和腹鳍在海里行走。移动时,躄鱼会交替地向前移动胸鳍,像四肢动物那样带动身体前进,它们也可以同时同方向移动胸鳍,将重量转移到腹鳍然后向前挪动。无论使用哪种前进方式,躄鱼每次都只能前行很短的距离。

移动不便的躄鱼如何捕食呢?守株待兔是上上策。擅长伪装的躄鱼通常会选择与自身颜色相近的栖息地或者使自身颜色随栖息地而变,看起来就像是一团杂草、海绵或珊瑚。伪装好之后,躄鱼会摆动头部突出的伪鳍来吸引毫无防备的鱼虾。当猎物被吸引到自己面前时,它们会突然张开巨大的嘴,将大量的水和猎物一起吞下,攻击时间仅仅有6毫秒,堪称是地球上脊椎动物最快的捕猎速度。


自然界的神奇胶水


ueditor/5555_1746581642263.png


来自贝类的神奇胶水。建成于北宋时期的洛阳桥,坐落于泉州城东北方向的洛阳江入海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江潮汹涌,浪涛搏击,为了巩固基石,千年前的中国桥梁工程师们首创了“养蛎固基”的方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通过牡蛎的繁殖将原本分散的石块结成牢固的整体。

如果仔细观察海岸,我们会发现,在海滨岩石上安家落户的贝类生物,每日都需要接受无数次海浪的拍打,但却能始终如一稳稳地附着在光滑湿润的岩石表面。贻贝,就是海洋贝类的一种。在海洋环境中,贻贝可以将自己牢牢固定在海水下的岩石、船体和缆绳等固体表面上,耐受风浪的冲击,其原因在于其类腹足附近的足腺可合成并分泌到足丝一类特殊的贻贝粘蛋白。这种天然的“胶水”,甚至要比人类开发的粘合剂都更强更耐用。

贻贝粘蛋白的这些特性,使其在医学、工业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在医学上,贻贝粘蛋白可以作为生物粘合剂,用于伤口愈合和组织工程。在工业上,它可以用于制造更耐用的涂料和粘合剂。而在材料科学中,贻贝粘蛋白的粘附机制为设计新型智能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 责 编:李贞    审 核:邢文韬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