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探艾草文化,践中医传承

2025-08-01  |   来源: 山东教育网

近日,山东中医药大学童梦护航队赴利津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黄河岸边开启了一场以艾草文化与中医药实践为主题的研学之旅,通过实地观摩、动手体验与专业交流,深入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ueditor/image_1754012190041.png


艾草种植基地:探寻生长密码


实践队首站来到利津县黄河岸边的艾草种植基地。队员们漫步于郁郁葱葱的艾草田,近距离观察艾草的生长形态。基地技术员详细讲解了艾草的种植管理要点,包括土壤选择、灌溉频率、病虫害防治等实用经验,让队员们了解到看似普通的艾草种植背后,需要精细化的田间管理才能保证品质。


ueditor/image_1754012214066.png


针对艾草的收获与处理,技术员重点介绍:

1.艾草的成熟期通常在夏季三伏天,此时艾草有效成分含量最高;

2.收割时需保留适当高度的根茎,以利于后续生长;

3.收割后的初步处理包括晾晒、去杂等步骤,为后续加工奠定基础。


加工车间:解密艾草的 “蜕变之旅”


在艾草加工车间,队员们的好奇心被进一步激发。进入艾草仓库,堆积整齐的陈艾散发着独特的香气。技术员解释,艾草收割后必须经过三年陈放,是因为新鲜艾草中含有挥发油等刺激性成分,久存后这些成分逐渐转化,药性更加温和,也更适合临床使用。同时,他还传授了辨别艾草陈放年份的技巧,如通过气味(陈艾香气醇厚,新艾气味辛辣)、颜色(陈艾呈深褐色,新艾偏青绿色)等特征进行判断。


在现场加工区,队员们直观看到了艾草到艾绒的 “蜕变” 过程。随着加工机器的运转,艾草经过反复捶打、筛选,逐渐变成细腻的艾绒。技术员讲解了不同加工遍数的艾绒差异:加工遍数越多,艾绒纯度越高,燃烧时火力温和、穿透力强,但相应成本也更高;而加工遍数较少的艾绒,杂质较多,燃烧火力较猛,适用场景也有所不同。


为了让队员们更直观感受艾绒品质,技术员进行了燃烧对比实验:优质艾绒燃烧时烟色淡白,气味清香,灰烬呈灰白色且不易散落;而劣质艾绒燃烧时烟色发黑,气味刺鼻,灰烬多为黑色且容易结块。


生产体验:亲手制作中医药 “好物”


在艾条生产车间,队员们详细了解了艾条的完整制作流程—从艾绒的筛选、卷制到包装。随后,在技术员的指导下,队员们亲手体验了艾条制作,将艾绒均匀铺在棉纸上,通过专用工具卷制成型,感受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此外,实践队还参与了艾草香囊的制作。队员们根据配方选取适量艾绒及其他辅助药材,装入布袋中缝制而成。这些香囊不仅香气宜人,还具有驱蚊、安神等功效,让队员们感受到中医药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在扶阳透灸仪展示区,工作人员介绍了这一现代中医理疗设备的功能:它结合了传统艾灸原理与现代科技,通过恒温控制、多部位同时施灸等设计,提高了艾灸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仪器的操作方法,包括温度调节、穴位定位等,让队员们了解到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成果。


医疗机构走访: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队员们来到利津县盐窝中心卫生院。在这里,队员们与中医科王萍主任进行了深入交流。得知王主任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的师姐后,现场氛围更加热烈。王萍主任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向师弟师妹们分享了从校园学习到临床实践的宝贵经验,强调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练的实操技能对于中医从业者的重要性,并提醒大家在学习阶段要注重经典著作的研读和临床思维的培养。随后,实践队还走访了南岭村卫生室、西街村卫生室,了解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开展情况,感受中医药在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ueditor/image_1754012246060.png


此次利津之行,童梦护航队的队员们通过 “看、听、做、学”,将课堂上的中医药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临床应用相结合,不仅加深了对艾草这一传统中药材的了解,更增强了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ueditor/8b14c67f2d4359b7e1e5355f714e25f_1754012146194.jpg

【 责 编:张楠    审 核:邢文韬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