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乡韵文传”实践团赴胶州市胶莱街道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历史传承+儿童教育”为双核心,通过“课堂教学+实地研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为乡村孩子打开了了解青岛历史文化的一扇窗,也让青年学子在实践教学中深化了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
为有效提升孩子们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知,实践团在活动前期进行了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内容筹备。团队紧紧围绕“探寻青岛历史、学习文化知识、走进博物馆”的主题,反复优化授课内容与博物馆参观动线,注重以生动形象、贴合儿童认知的方式,呈现青岛从城市起源到重大历史事件、从传统器物到民间故事的丰富文化脉络。每一节课程都凝聚着队员们的用心与热忱,旨在激发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
在教学方式上,实践团特别强调互动体验与趣味融入。通过设计历史谜题、文物摹绘、角色扮演等环节,引导孩子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积极表达。一位队员在实践后感慨:“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读懂孩子的心。”这种从“教”到“通”的教学转变,使历史文化课堂真正“活”了起来,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在扎实的课堂教学基础上,实践团组织35名当地儿童前往青岛博物馆开展实地研学。孩子们在展柜前流连驻足,面对一件件珍贵文物不时发出阵阵惊叹。七岁的朵朵指着一件青花瓷纹样兴奋地说:“这好像牵牛花呀!”纯真而充满想象力的解读,生动折射出历史文化在他们心中激起的涟漪。
为扩大活动影响覆盖面,团队还计划引入VR虚拟参观技术,让未能亲临现场的孩子也能“云游”博物馆,拓展视野、感知文明。五天活动中,实践团累计开展历史课程12节,覆盖60余名孩子。他们笔记本上一笔一划的记录,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文化自信悄悄萌芽的见证。
通过此次实践,“乡韵文传”实践团以青年智慧与温度,将深厚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孩子们可知可感的成长养料。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以专业能力服务社会、以青春热情传承文化,让知识之花绽放在更多乡村孩子的童年记忆中,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通讯员:张哲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