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女子学院:滇鲁情深,‘翼’同前行

2025-08-24  |   来源: 山东教育网

日前,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 “滇鲁情深,‘翼’同前行” 暑期社会实践团,跨越 3000公里赴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小凉山学校,开展为期16 天的教育帮扶研学实践。实践团以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为宗旨,围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主线,通过文化交融实践、特色课程开发、心理护航守护、长效机制建设四大实践路径,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促进民族团结,展现了新时代高校青年的使命担当。


一、红色铸魂与田野研学:在行走中坚定理想信念


山东女子学院 “滇鲁情深,‘翼’同前行”实践团以红色资源与乡土文化为双引擎,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现场、从理论走向实践。团队成员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足迹,先后走进红军长征过丽江指挥部纪念馆、张桂梅师德教育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等地,开展沉浸式红色研学。在纪念馆中,队员们通过电子沙盘重走长征路,感悟革命艰辛;在张桂梅老师事迹展厅,“绑也要绑回课堂”的家访笔记和磨穿的登山鞋,让“00后”师范生深受震撼。


ueditor/image_1756346738303.png


同时,实践团深入丽江多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展专题座谈与教育调研。在丽江市第一高级中学,校史馆内抗战西迁的珍贵影像与当代学生的东巴文作品形成时空对话;在民族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的创新模式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教育公平的温度;在伊贝幼儿园,民族文化与学前教育融合的实践案例,为团队成员提供了宝贵的专业启发。这些实地调研与座谈,不仅丰富了研学内容,更深化了师生对“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理解。


二、文化育人与课程创新:在交融中厚植家国情怀


山东女子学院 “滇鲁情深,‘翼’同前行”实践团以“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构建“课堂教学+文化实践”双轨育人体系,开发了一系列融合地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特色课程。在双语戏剧课堂上,纳西族、彝族、普米族学生共同演绎《哪吒闹海》《阿诗玛》,用多语言诠释中华经典;在“非遗美育”工坊,东巴文书法、潍坊风筝、彝族查尔瓦纹样刺绣等同台展示,学生在创作中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自然教育课程则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结构、用无人机航拍家乡地貌,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科学实践。民俗互动活动中,支教队员与彝族村民共跳打跳舞、共习山东秧歌,在舞步交融中践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团结理念。


ueditor/image_1756346767758.png


三、心理护航与成长守护:在关爱中促进全面发展


针对小凉山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需求,山东女子学院 “滇鲁情深,‘翼’同前行”实践团创新实施“三个一”心理护航工程:一套情绪认知工具、一次心灵绘画疗愈、一场团队协作实践。通过“情绪嘉年华”“房树人绘画”“足球友谊赛”等活动,帮助学生表达情感、建立自信、学会合作。


团队还为70余名学生建立电子成长档案,实施“一生一策”个性化帮扶,并与当地教师联动,构建“筛查—干预—追踪”全链条心理支持体系。这些举措不仅守护了孩子们的心灵健康,更体现了“扶贫先扶志,强身更强心”的育人理念。


四、长效赋能与校地共建:在协作中续写山海情深


为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山东女子学院 “滇鲁情深,‘翼’同前行”实践团构建了“资源库+金种子+实践基地”三位一体的长效帮扶机制。通过建设少数民族数字资源库,保存与传播东巴文、彝族刺绣纹样等非遗文化;实施“金种子”师资培训计划,为当地培养“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建立校地联建实践基地,推动暑期支教常态化、远程教研定期化。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还定向开设“巾帼班”,招收云南籍师范生,构建“招生—培养—返乡从教”闭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人才动力。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深化了校地合作,更探索出高校服务地方、教育赋能振兴的可复制路径。


ueditor/image_1756346789212.png


此次“滇鲁情深、‘翼’同前行”实践行动,是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它不仅为民族地区孩子点燃了理想之光,更在青年心中深植了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未来,学院将持续引导广大学子投身基层、服务社会,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用教育力量滋养民族团结之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巾帼智慧和青春力量。(通讯员 董淑华)


ueditor/image_1756346814043.png


ueditor/微信图片_20250205090920_1756346696094.jpg


【 责 编:张楠    审 核:邢文韬 】 返回列表